2023年在地缘冲突、气候变化、汇率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全球能源市场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在我国国内,一揽子稳经济措施持续发力,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经济稳步复苏。随着煤炭产能的不断释放,煤炭产量或将再度提高,煤炭市场供应偏紧的局面或将得到彻底缓解,煤炭价格重心亦有望下移。
煤炭进口关税恢复
全球煤炭需求保持强劲
虽然从长期来看,煤炭将被可再生能源取代,使用量减少,但短期内全球能源危机仍在,国际能源署预计,2023年煤炭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全球煤炭产量将达到峰值。
据财政部消息,自2023年4月1日起,我国将恢复实施煤炭最惠国税率3%~6%不等。关税恢复后,印尼、澳大利亚仍为零关税,影响不大。而蒙古、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关税,执行3%、5%或6%税率,其中炼焦煤税率为3%,税率恢复煤炭成本增加,或将对进口量产生一定影响。另外,进入2023年中澳关系有所缓和,澳煤正逐步恢复向中国的出口。澳煤煤质优异,低硫、低灰且高黏结性,若价格有优势,则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进口煤来源,补充国内市场需求,并对国内煤炭价格产生一定影响。短期看,受春节长假影响,当前国内终端用煤和用电需求有所减弱,抑制终端对进口动力煤的采购需求,而随着国内煤炭产量增加,长协合同覆盖范围扩大,煤炭进口市场或将保持相对平稳,但具体情况还要视国内外价差而定。
随着经济复苏
煤炭需求或将增长
宏观经济及气候等均是影响电力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中电联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拉动电力消费需求增速比2022年有所提高。正常气候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正处于高增长阶段,但其绝对增量有限;火电发电量占比逐步下降,而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同比上升。基于确保电力能源供应安全、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的综合考量,煤电仍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主体,其增长将带动动力煤消费需求的增长。
2023年,随着房地产被重申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政策不断出台,无论刚性还是改善性需求都将得到更有力支持,地产行业基本面有望筑底并逐步修复。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3日,广东、福建、山东、重庆、陕西、天津、上海等14个地区公布2023年省级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合计14235个项目,这将利好钢铁、水泥等行业需求的企稳和复苏,进而拉动煤炭消费需求。
中长期合同全力保电煤
煤炭价格或将重心下移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2022年10月31日印发《2023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工作方案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要求,电煤在长期合同供应方的范围扩大至所有在产的煤炭生产企业;而需求方范围缩小至发电和供暖用煤企业,在2022年中长协中受到支持的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在2023年均不再享受中长协煤炭供应。同时中长期合同基准价格自2022年的700元/吨下调至675元/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前不久召开的年度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部署会议上再次强调,将对2月8日前未实现100%签约全覆盖影响能源安全保供的进行严肃追责问责。此外,还提出“超一减二”政策,即2023年合同签订量每超过公示量1万吨,相应削减2024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量2万吨。由于重点用煤企业长协煤全覆盖政策不断趋紧,2023年煤电企业普遍加大了长协煤的采购力度。随着国内煤炭产量的增加,长协煤兑现率会明显提升,煤电企业市场煤采购量将进一步减少,发电成本有望下降。冶金、建材、化工等非电企业煤炭需求对煤炭市场价格的影响将提升。
短期看,受1月下旬春节长假影响,国内终端用煤和用电需求有所减弱。假期过后,产地复工逐步正常,产量不断增加;而下游工业企业虽有复工,但整体用煤用电需求尚未完全恢复,电厂日耗不高,以去库存为主,北方港库存保持高位。据煤炭江湖统计数据,截至2月13日,环渤海9港库存2788万吨,今年已累计增加了415万吨,与历史最高值相比仅相差70万吨左右,港口疏港压力突出。在电煤中下游较高库存的压力下,动力煤市场悲观情绪蔓延,价格承压持续下跌。
综合来看,2023年疫情的扰动逐渐褪去,在经济刺激和市场信心恢复的背景下,煤炭市场将呈现供需两增的态势,且供应端的增量可能会大于需求,动力煤市场供需面将向适度宽松转化。若不发生“黑天鹅”事件及重大外部冲击,煤炭价格或将维持区间震荡,并重心下移。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北关正街35号方兴大厦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