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9-86252006
首页 节能产品 环保产品 节能环保商家 节能环保资讯
节能产品

TOP

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2024-05-29 10:32:49 来源:电联新媒 作者: 【 】 浏览:0次 评论:0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能源体系之变、世界秩序之变相互激荡。支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国能源企业必须更好地把握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绿色能源产业所处的战略环境,加强系统谋划,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国际能源转型,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我国能源企业参与
  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意义
  积极参与全球能源转型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必然要求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擘画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发言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推动全球共同治理、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方案,也是倡导全球共谋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指南,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美好承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支持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路线、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助力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是我国能源企业的必然要求。
  积极参与全球能源转型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创造性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为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郑重宣布八项行动,强调“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把绿色作为底色”,为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明确了新方向。“一带一路”促进了区域化、全球化的整合,凝聚了沿线不同地区、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150多个国家,影响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超过全球2/3的总人口,涵盖了不同资源、不同禀赋、不同优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占全球总量过半的经济体。在全球实现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下,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各国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是我国能源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积极参与全球能源转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巴黎协定》开启了全球迈向碳中和的时代进程。全球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技术、经济、政治领域的共同演进与深刻变革,由于全球7成以上的温室气体来自能源部门,各国在实现碳中和的中长期路线图中均将能源部门脱碳放在首要位置。据统计,2020年以来,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年均增长达到12%,2023年全球能源领域投资总额的2.8万亿美元中,有超过1.7万亿美元被用于清洁能源,全球能源投资清洁占比大幅提升,太阳能投资首次超过石油生产行业[1]。2023年11月,中美发布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提出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现有3倍。在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背景下,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积极参与全球能源转型,把握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能源企业的必然要求。
  我国能源企业参与
  全球能源转型的积极成效
  2024年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要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合作,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对碳中和的承诺激励了其他碳排放大国加速绿色转型,日益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中流砥柱。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和绿色低碳投资均居首位的大国,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中的结构性优势愈发明显,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装备制造、价值链优化等领域展示出引领性角色,是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器”,全球绿色能源创新企业的“孵化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进程的“加速器”。
  在能源合作领域,能源央企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已累计在140多个国家投资合作项目超过5000个,涉及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全球范围内已建成五大油气合作区,与周边7个国家实现电力联网[2],更大范围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为相关国家和地区保障能源安全、稳定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能源可及、增加就业、能力建设等共建国家人民热切期盼的领域,着力打造“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大力支持共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在技术装备领域,我国吸引了全球超过1/3的科技类能源投资,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价值链中日益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球风电整机制造企业排名中,有7家中国企业位列前十。中国光伏产业为全球贡献了70%以上的产能,助推全球光伏成本下降,改善能源转型预期。我国拥有全球75%的动力电池产能,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一半的份额。
  在资金支持领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已累计发放“一带一路”贷款超4.4万亿元人民币,大型商业银行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贷款余额超2.3万亿元人民币[3]。持续的资金支持和高效的跨境支付结算体系,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八项行动”宣布新增7800亿人民币的窗口融资,继续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一带一路”项目。中国人民银行与共建国家央行共同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未来共建国家将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便利。
  我国能源企业参与
  全球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
  从现状和趋势上看,世界能源转型整体向好。然而,随着转型进程不断演进,诸多制约和挑战也逐渐显现。我国能源企业深度参与全球能源转型,必须深入分析相关风险与挑战,究其成因、因地施策,保障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转型发展不均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显著趋势
  尽管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但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全球能源转型在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明显的“南北”鸿沟。在西方发达经济体强势主导的气候治理话语体系下,欠发达地区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投入、开发规模、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均同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在全球能源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面临被持续边缘化命运,世界上仍存在7亿多无电人口[4]。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能源转型相关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并达到历史新高,但主要贡献来自于发达经济体和中国,120个发展中国家仅吸引了15%的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5]。如果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清洁能源转型不加速进行,全球能源可能面临新的不平衡发展。
  经济可承受性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困扰
  众多发展中国家是目前全球新增排放的主体,且多处于碳排放的爬坡阶段,面临兼顾国家经济发展与气候治理的两大重任。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能源问题。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多以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为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各国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然而,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能源部门的重点任务是提高能源供给量、电力可及性及降低能源利用成本。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平衡新能源出力波动和保障电量消纳,额外增加电源调节、电网补强等方面的成本,对于电力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大幅推高新能源终端利用成本至超过传统能源水平,经济可承受性面临严峻挑战。
  发展要素缺失是转型动能不足的内生因素
  能源转型是一项涉及多领域整合的系统工程,涵盖社会经济体系中资源开发、配置、消费等各环节,以及产业升级、资金筹措、人才培养与社会安置等多个方面。作为新兴产业,绿色能源发展需要高水平政策引领、高资金投入、高人才聚集和高技术支撑。能源转型过程中需要淘汰大量燃煤电厂、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支持产煤区经济社会转型、安置煤炭产业人口、培养清洁能源行业人才、发展高精尖低碳技术等协同推进,以上行动均超越能源行业范畴,需要在社会系统深度改造的维度上进行。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可再生能源初级发展阶段,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欠缺,绿色低碳发展支撑力不足。一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化运作和投融资模式,缺乏国际融资渠道和借贷能力,尤其在逆全球化抬头、全球贸易疲软、利率持续高企、公共债务增加的背景下,债务负担沉重,资金短缺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另一方面,高素质技术工人短缺、绿色低碳技术水平不高、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多因素叠加,较大程度上制约了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统筹谋划不足是能源深度转型的隐性障碍
  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及中国近年来的能源转型实践得出,统筹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能源转型过渡期必须实现“源网荷储”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碳中和目标及行动方案方面缺乏统筹谋划,制定能源规划及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电网建设与新能源发展协同的问题。一方面,缺乏对本国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侧协同推进的前瞻性系统性谋划,主要通过加强自身风光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在实施进程中“重电源、轻电网”,造成在风光电等新能源装机超过一定阈值时缺乏足量调节性电源和调峰能力,影响新能源消纳,进而出现新能源发展“降温”情况。另一方面,在缺乏统一协调机制的国家和地区,区域电力发展及互联互通缺乏整体谋划,缺乏强有力的推动机制,部分区域虽然制定了电力互联互通计划,但推进较为缓慢,网间互济能力不足,与快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不相适应,也制约了电力系统绿色转型的步伐。
  大国博弈加剧是全球能源合作的现实壁垒
  在全球能源转型深度开展过程中,清洁能源技术和关键矿产资源的价值日益突出,清洁能源产业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随着能源、资源和科技相继被西方国家政治化、武器化,能源变革已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国博弈的新角力场。近年来,欧美国家日益将清洁能源发展迅速的中国视为“关键性竞争者”,并通过制定同所谓“人权与民主”相捆绑的清洁能源新标准、建立排他性“小多边同盟”、在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中与中国“脱钩”等方式对中国的绿色发展进行封锁遏制。我国新能源产业遭受一系列双标打压措施,新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这些对我国能源企业参与国际能源转型造成严重阻碍。
  我国能源企业参与
  全球能源转型的建议
  开启新征程、实现新发展,主动参与全球能源转型,我国能源企业必须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大力弘扬丝路精神,坚持平等互利、互惠共赢,深化绿色能源合作,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与共建国家积极寻求更多的利益汇合点、合作契合点,共同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模式,携手各国共筑清洁美丽世界。
  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全球共享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旨在推动各国共同走向现代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的实践平台,是破解全球发展不平衡难题、助力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中国方案。我国能源企业一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行动纲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主动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推动全球共享发展、加快绿色转型。二是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迈进,积极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政策,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多领域、多层次的互联互通,建立稳固、牢靠、有效的多元化联通关系,促进合作共识、制度政策协调、资源互补、市场流通、信息沟通和人员交流,为共建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可及和绿色转型,帮助欠发达地区减少无电人口、消除贫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模式。
  以高水平能源合作破解共建国家发展瓶颈
  近年来,我国在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下,坚决践行“双碳”承诺,积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2023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约六成,成为发展中国家破解转型与发展瓶颈的榜样。能源企业一是要以我国先进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打造双边或多边可再生能源合作示范项目,建立动态示范项目清单及灵活、高效、可持续的项目协调机制,推动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地。二是要结合我国丰富多样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分享推广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最佳实践,促进当地工商业、农业生产用电相结合,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与有意愿的国家、国际组织、大型跨国企业、国际金融机构等更多、更好地开展三方合作、多边合作,充分发挥各方潜能,使合作各方从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受益。
  以多角度创新合作提升共建国家转型动能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经济、技术、产业、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和时代大势,旨在与各方建设更加紧密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支持技术转移、知识分享、人才交流,与共建国家共同探索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我国能源企业一是要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聚焦绿色能源关键技术,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加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参与共建国家电力产、输、配、储等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共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要加大投融资模式创新,深化与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各国开发银行等合作对接,积极探索本地币、人民币和美元等多币种混合融资方案,促进融资主体多元化和合作机制多元化,助力共建国家获取充足的绿色低碳转型资金支持。三是要加大力度开展本土化经营,结合中国先进的技术、管理及经营理念,发挥共建国家本土化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培养本地化行业人才,为共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以高层次政策沟通贡献中国特色解决方案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资源禀赋各异,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最重要也最需要的是寻求最适合国情的方案。我国能源企业一是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能源主管部门、行业智库及先进企业在可再生能源潜力分析、发展路径、保障机制、项目设计等方面的联合研究和联合规划,深化高层次对接合作,形成长效性、常态化的政策沟通和经验分享机制。二是要发挥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和经验优势,深化与能源类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协作,积极参与区域电力互联互通规划和实施,助力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三是要立足共建国家基本国情,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因地制宜应用多能互补、就地就近消纳和网间互济相结合的模式,协同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为共建国家获得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提供中国方案。
  以高效能文化传播夯实对外能源话语体系建设
  能源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家对外话语权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对外能源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我国能源发展能否获得稳定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我国能源企业一是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积极参与国家主导的“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关系和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持续关注国家主导的能源领域重要多边机制进展,主动对接合作,提供资源与服务,助力国家能源外交话语权提升。二是要准确把握跨文化融合规律,充分考虑各国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标准,通过精准化传播展示中国新发展,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三是要积极搭建企业与海外民众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多种媒介向共建国家企业和人民展示中国项目、技术、担当,领略中国现代化建设与能源治理水平的魅力。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危机、加快能源转型的决心没有动摇,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共赢的愿望仍然占据主导,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国能源企业应把握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锚定向绿色能源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目标,高质量参与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争做全球能源转型“领跑者”,踏平坎坷,奔赴山海。
  环保节能网热线:029-86252006
  环保公司网址:www.hbjnw.cn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北关正街35号方兴大厦8楼
Tags:能源转型 能源企业 新型能源体系 责任编辑:hbjn200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超强辅助”上线,电网工程设计..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