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步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用绿色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那么1度绿色电力到底能实现多少碳减排?我国还缺乏相关的明确标准和计量方式,各排放主体也暂时没有对应的碳账户。”
“我国的碳排放监测核查体系还需完善,报告与核查制度建立时间短,也需要进一步落实。”
“现阶段,我国碳市场在市场影响力、政策衔接、法规建设等环节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全国两会期间,碳市场的建设与完善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作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实践,我国碳市场建设及交易已经起步,全国碳市场首批碳交易去年正式开启,首个履约周期去年底结束。那么,经历数月运行,当前我国碳市场建设还存在哪些短板?代表委员又提出了哪些可行性建议?
基础数据核算仍待完善
“作为能源消费者,特别是高耗能企业,如果使用了绿色电力,到底可以实现多少碳减排?”全国政协委员、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指出,国家层面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计算标准。
“以金风科技生产的风机产品为例,我们曾邀请专业人员按照相应的国际标准进行评估,在全生命周期中,风电的度电碳排放大约在7克左右,而火电的度电碳排放是740克-840克。换言之,使用1度风电的碳减排至少在700克以上。”武钢表示,应尽早在各相关领域建立起类似的碳减排计量,“这是碳交易市场顺利推行的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永林表示,要制定更加科学的核查和数据管理制度,加快构建和完善碳排放的监测报告核查体系,设定更加科学的实测值测算方法,强化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监管力度,增强对数据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更加公平的数据统计环境。
在此基础上,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强调,相应数据的及时、公开、透明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适用于减排项目的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最新版本仍为2019年版。近几年,各地区每年的电网碳排放因子都在发生明显变化,沿用2019年的电网排放因子数据将显著高估相关机构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能反映中国电力系统转型的努力和成效,不利于减排工作高效推进。”
不仅如此,姜希猛还表示,随着碳减排持续推进,各相关方都希望获得电力脱碳程度的更详实信息,但目前,我国还缺乏获取最新电网排放因子数据的正式渠道。
多领域互认尚未打通
要让完善的基础数据在碳交易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打通哪些关联环节?
武钢建议,可以参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地方已有的试点经验,推动企事业单位探索开展碳账户体系建设,形成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并打通绿色电力证书、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和碳减排之间的壁垒,实现绿色电力消费和碳减排数据统一科学管理。
“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绿电、绿证和碳交易之间的关系,实现相关数据的贯通,打通互认的关键环节。”李永林表示,“要明确企业使用绿电要在碳排放量核算中予以扣减,激发其购买绿电的积极性。”
对于CCER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接轨,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则表示,要促进两者进一步融合,推动地方碳普惠市场建设。“建议将企业用于配额清缴抵销的CCER抵销比例,从不超过5%提至10%,完善碳市场向新能源等产业的价格传导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坦言,产业转型升级和减碳过程中,确实需替代部分高排放、低产值产业,目前该过程比较缓慢。“要真正实施碳交易制度,通过透明的统计、估值、交易市场,使碳交易真正发挥作用,使新的、高产值、低排放产业能够替代相对落后的产业。”
交易规模还需扩大
多位代表委员进一步指出,要通过碳交易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对碳市场的要求自然也要逐步提升。
据了解,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114个交易日,成交量1.79亿吨,成交额76.61亿元。
南存辉表示,当前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品种单一,仅纳入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其交易目的同向、风险偏好相似且具有很强的行业同一性。“要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将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纳入交易主体,以改善市场活跃度。”李永林也指出,要尽快明确其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时间及配额总量分配原则,提前预发免费配额,以便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提升碳市场活跃度。
李永林还强调,要扩大碳市场的交易规模、提升国际影响力,还要进一步开放机构及个人投资者进入全国碳市场,并降低入市门槛。同时,研究推出碳市场拍卖机制,以应对市场恶意炒作行为,调整短期市场供给,保持碳价相对稳定。南存辉则建议,通过金融创新盘活存量碳资产,适时增加碳期权、碳期货、碳债券等碳金融衍生品,逐步完善碳金融服务。
环保节能网热线:029-86252006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北关正街35号方兴大厦8楼
环保公司网址:www.hbjnw.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