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数字经济先行区,杭州一直在探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持续赋能垃圾智能分类回收体系建设。作为杭州本土企业,联运环境也积极融入“数字化”发展大潮,打造“无人化全场景垃圾分类投放解决方案”,从制定标准、创新专利等高要求出发,提升垃圾分类的无人化水平,满足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便捷化需求,助推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提质增效。
垃圾,我们避之不及却又每天在持续生产,而如果它被放对了位置,那或许就是“变废为宝”。于是,垃圾分类“新时尚”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在杭州,垃圾分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杭州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垃圾分类已经经历了“游击队”到“正规军”,再到如今开始进入智能回收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20年,杭州全市建设标准化回收网点累计达2000个,回收可再生资源200万吨以上,“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覆盖90%的社区。虽然成绩斐然,但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5%的表现,或许还有大幅提升空间。对于垃圾分类,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明确了具体目标——到 2025 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60%左右。
今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要高水平建设美丽浙江,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杭州是浙江首府,担负着全省、全国共同富裕示范生重任,垃圾分类作为人居环境必不可少的一环,是美丽浙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受到杭州的持续关注,作为数字经济先行区,杭州一直在探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持续赋能垃圾智能分类回收体系建设。
1.提高垃圾资源化率关键在于“投”
“投放、中转、运输、处置是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环节,这当中最关键的是投放。”杭州市某垃圾处理末端厂家负责人王经理说道。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垃圾组分的种类也日趋多样,常见生活垃圾包括餐厨垃圾、玻璃、金属、塑料瓶、旧衣服和纸张等,不同垃圾组分有其各自适宜的处理与利用方式,如:垃圾中的金属与塑料等组分可供回收后循环利用; 含水率较高的餐厨垃圾等组分宜进行生物发酵处置; 而含水率低、回收价值低、毒害性小的有机组分则更适于通过焚烧、热解气化等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化。因此, 有效的垃圾分类对其高效处理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但现实却差强人意。杭州市余杭区一中高端小区,住户多为周边互联网大厂职工,记者在小区未看到智能投递柜,仅有小区门口搭建的垃圾投递点,记者看到绝大多数居民未进行严格的垃圾分类,特别是餐厨垃圾,里面夹杂了有塑料袋、购物发票、瓶盖的不在少数,而分拣处的阿姨,最喜欢的是将可以卖钱的可回收物迅速挑出,比如饮料瓶、纸盒等,对于剩下的垃圾,几乎可以被“其他垃圾”桶包揽,电池、电路板等有害垃圾难免夹杂其中。
王经理表示,像这样垃圾一旦混投混装,便大大增加了再次分拣的难度和成本,相应也就降低了垃圾的资源化率。
2.传统垃圾分类方式人工依赖度高
“我们现在主要引导区内龙头企业走规模化、创新性垃圾分类模式。”杭州市临平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些年,临平区持续规范垃圾回收市场,努力收编“一杆秤一辆三轮车”走天下的垃圾回收“游击队”,尽量将他们纳入合理设置的回收网点,建设起有专人值守的垃圾回收站点,形成规范的垃圾分类体系。
与此同时,还引导龙头企业走创新性垃圾分类模式,探索推出了互联网+回收的“虎哥模式”,居民只需手机线上下单,遍布全区的虎哥网点,便会线下上门服务回收干垃圾,省去居民自己分类投递环节,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不断提高垃圾分类组分准确率。
不过,在此过程中问题也凸显出来,目前,无论杭州还是全国,垃圾分类方式主要依赖居民端与中转端的两级人工分拣,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较低,市民分类和各种垃圾回收从业人员细致分拣,都很费时费力。这种以人工为主的分类方式还普遍存在分类效率低、分类成本高、分类准确率低等问题, 不但严重影响垃圾的下游处理与利用效果,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垃圾分类政策的顺利推进。
临平区商务局表示,当下,临平区的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已经做了适当调整,将重点引导龙头企业,更关注探索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垃圾分类前端投递环节智能化水平方向。
3.智能分类技术或成未来“法宝”
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产业是杭州发展的双引擎,互联网发达的杭州,近年也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能垃圾分类。针对垃圾投递时间受限、地点受限等问题,杭州市自去年开始,大规模在小区安装智能投递设备,让垃圾分类更加便利。
但这些初级的智能回收设备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桶内可回收物混合投放,容易形成污染影响可回收物回收质量,以及可回收垃圾桶容量较小,无法自动打包,需要人工打包收集,每天收运次数较多,同时,面临需要人工较多,用人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
当前,国内外研究者针对垃圾的组分特性开展了广泛的调研, 并基于不同的技术原理, 对智能化、自动化的垃圾分类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已颇具成效, 涌现出大量的技术成果与应用案例。未来,或许大容量的无人化智能回收系统将成为主流。
比如,在临平区东湖街道某小区就试运行了一套无人智能回收设备,设备不仅利用大数据后台,测算了精准的垃圾分类人物画像,还为设备配置自带了压缩功能,回收储存量扩大了四倍多,实现效率高、成本低、准确性好的效果,试运行半年来,资源化率提升了10%左右,在提高小区垃圾回收量、降低回收成本的同时经济效益提升了201.8%。
相信,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智能设备,加入到我们的垃圾分类中来,真正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