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2022碳中和·零碳中国峰会暨第五届中国能源投资国际论坛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指出,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杜祥琬认为,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任务面临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几个挑战。以2020年为例,中国温室气体排放139亿吨、占全球的27%,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16亿吨,能源活动排放二氧化碳101亿吨,占到全球能源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30%,所以我国已经进入高排放国家行列,人均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0吨,是全球人均平均值的1.5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已经大于7吨、是全球人均平均水平的1.7倍,超过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困难和问题在于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贡献GDP占比40%,能源消耗却占68%;能源结构偏煤,煤炭到现在占到56%;综合效率偏低,刚才说过碳强度、能源强度都偏高。
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和如期碳中和,需要各个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达峰。其中钢铁、水泥已经发展得比较饱和、可以率先达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降碳脱碳、碳溢出的措施,到2060年估计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降到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控制在20亿吨左右。彼时,中国碳溢出技术可以达到26亿吨,基本实现碳中和。
杜祥琬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八大战略,包括节能提效、能源安全、非化石能源替代、再电气化,资源循环利用、固碳、数字化、国际合作。他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需要保护好节奏、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既要防止一刀切和简单化,同时也要防止转型不利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
杜祥琬认为,2060年碳中和是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个里程碑,不是终点。人类社会还要发展,未来社会要靠未来能源支撑,所以从未来能源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历史地位,实现双碳目标是能源、气候、环境、健康协同发展共赢的目标。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北关正街35号方兴大厦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