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活性微生物(electroactive microorganisms,EAMs)为主导的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在清洁能源开发、环境和健康监测、可穿戴/植入式设备供电、可持续化学品生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EAMs模式菌株,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S.oneidensis)能够进行细胞外电子转移(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但其EET效率受到电子传递载体浓度低、生物膜形成能力差和生物膜导电性弱等限制,这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的性能。
近日,天津大学研究团队结合合成生物学与材料工程策略,利用体外添加黄素实验、分子动力学模拟、细胞定向合成不同黄素等开展研究,揭示了核黄素在胞外电子传递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成功实现了S.oneidensis产电达到3736 mW/m2,电功率密度提高77.83倍。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题为“Elongated riboflavin-producing Shewanella oneidensis in a hybrid biofilm boosts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该项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通过细胞形态工程强化生物膜形成与电子传递;通过优化电子穿梭载体合成、调控杂合生物膜形成、材料工程等提高电极导电性,多学科交叉构建高效电能细胞工厂。这为后续阐明希瓦氏菌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电能细胞的理性构建与工程提供重要参考。
联系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北关正街35号方兴大厦8楼